天津传媒学院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思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主题,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始终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条主线,持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建设,做精做优做实立足校情、天津特色、国内一流的课程思政,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内容导向
学校课程思政突出以下重点:
(一)公共基础课。应注重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代表的最新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等思政元素有机融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法治精神和文化素质。
各教学单位要注重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统筹建设,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其他学院(部)的共建、协作、交流,提升课程思政整体工作质量。
(二)专业类课程。应注重发挥所在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将知识传授、理念塑造、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发掘运用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事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
各教学单位应注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青年工作的部署,合理引用、灵活使用各类课程思政素材,引导青年学生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去创新、善作善成谋发展,立足大创项目培育、“互联网+”大赛等活动平台,鼓励、引导、支持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建设伟大祖国的火热实践。
(三)实践类课程。应注重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素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学习、科学评价、正确对待、批判借鉴国外文化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程思政课程重点建设领域
各教学单位可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 重点建设涉及以下内容的课程思政课程:
(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科学体系、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授新时代“ 三件大事”、十年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讲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特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世界意义等内容;
(二)关于使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外文版本第一至第四卷、《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英文版等出版物授课,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等相关内容;
(三)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涌现出的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事迹等相关内容;
(四)关于致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自主安全的产业链,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等相关内容;
(五)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树立大食物观,保障耕地和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等相关内容;
(六)关于在健康中国建设和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动人事迹,以及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升重大疫病发现能力、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
(七)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法治人才培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设法治社会等相关内容;
(八)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师中的“ 时代楷模” 和“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以及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等相关内容;
(九)关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土和海洋、生物、生态、能源、网络空间等各方面安全能力相关内容;
(十)关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时期涌现出的青年榜样人物、先进典型事迹,以及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等相关内容。
各教学单位也可根据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自主确定并重点推进其他领域课程思政建设,并及时总结相关经验成果。
四、课程思政教材重点建设领域
各教学单位应认真贯彻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的通知》(国教材办〔2023〕3 号), 对照文件内容要求,按时完成已出版教材的修订工作,并以《通知》为指导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各教学单位应重点对2017 年以来新编写出版的教材,或 2017 年以前出版,但 2017 年之后进行过再版或修订的教材进行梳理,重点支持建设具备以下条件的教材: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先进成果的教材;
(二)体现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先进成果,或者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 四新” 改革与实践先进成果,服务于“六卓越 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教材;
(三)体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先进成果,服务于现代化产业建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
(四)体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以及“ 四史”教育内容,或体现国家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的教材。
五、有关要求
(一)各教学单位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以学习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对本学院(部)课程思政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或改革方案进行修订,对各院系(部)、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和授课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更新。相关工作应于 2023 年 6 月底前完成。
(二)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的通知和市教育两委有关实施方案要求,按时完成本校牵头编写的教材、校内相关单位或个人编写的教材情况梳理、修订送审等工作。相关工作原则上应于 5 月 30 日前完成。
(三)各教学单位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建设,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学校将继续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优秀教材建设工作,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课程思政的需求。
(三)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学校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督导体系作用,加
强对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推进成效和工作质量的督导,科学评价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情况,
(四) 了解一线实情,精准查摆问题,持续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