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教师队伍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根本性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定位和总体发展规划,特拟定2011-2015年师资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目标,紧密结合学校事业总体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2、师资队伍建设要遵循精干、高效的原则,既要不断引进补充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还要建立教师岗位流动机制,及时调整不称职人员。
3、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多元化方略,引进、培养、使用相结合,国内外、校内外培养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
二、总体目标
随着每年招生指标和新生人数的递增,按照既定的生师比标准,努力建成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结构合理、梯队整齐、优质高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我校向着国内高水平艺术类院校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目标
1、精干教师队伍,完善聘任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淘汰和流动机制。师生比始终保持在1:11的比例,2012年专任教师达到200人,2013年专任教师达到300人,2014年专任教师达到400人,2015年专任教师达到470人左右。
2、根据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的需要,依托天津市教委及人才中心,加强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评聘,采取多渠道、多方法,优化教师结构,到2015年,使重点学科具有教授职称(含艺术类职称)的教师达到10%,具有副教授职称(含艺术类职称)的教师达到30%。
3、通过选留、培养和引进等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15年使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
4、改善教师队伍学源结构,多种渠道引进人才,博采众家之长,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到2015年,使我校学源结构更加合理化。
5、经过努力,力争达到学科与专业教师呈梯层结构分布,使学科、专业人员结构合理化。
6、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科带头人,实现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学科带头人。
7、到2015年,建成约10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队伍,作为各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后备梯队,形成良好的教师队伍发展趋势。
四、具体措施
1、成立学校师资工作委员会,拟定师资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方案,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项措施执行和完成情况。
2、各学院根据学校拟定的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本学院教师补充、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3、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对于优秀教师实行各种评优、奖励政策,并在每年的教师节前进行表彰,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发广大教师投身于我校师资建设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师德教育,实行师德考评制度及强化生评教体系,并于每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考评、奖惩。
5、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1)、根据《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规定》,对新补充到我校的专任教师,通过岗前培训,使其能顺利完成助教职务各个环节的工作。
(2)、从2012年起,40岁以下,尚未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应积极报考和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未满30周岁的青年教师,凡未取得硕士学位(含研究生班毕业),应在五年内取得硕士学位,否则聘任期满不再续聘。
(3)、建立导师制,对于讲师以下职称的教师,各学院要安排高级职称教师做其导师,制定政治、业务指导计划,审定青年教师的进修提高计划。
(4)、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挑重担,在三年内能承担一些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三至五年能独立完成教育、教学科研课题。
(5)、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教研论文和教坛新秀的评比,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
6、作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
(1)、在近三年期间,遴选高水平骨干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进行培养,以带动各学科的发展及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
(2)、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采用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骨干教师进修班等培训方式,以吸收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加强科研能力的训练,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攻读博(硕)士学位。
7、建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出台相关政策,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1)、为实施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教师进修,参加重大的学术会议、岗前培训等。
(2)学院每年拨专款用于教师队伍建设。
8、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未实现或未达到目标要求的部门和个人予以批评和转岗流动。
二○一一年九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