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天传微博 v天传微信 v 欢迎进入天津传媒学院网站!

姚佳根《“一般艺术史”视野中的话剧史书写策略》节选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6日作者:科研与国际交流处点击:

【来源:科研与国际交流处】【打印文章】

摘要:

本论文收录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戏剧》2023年6月刊


话剧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考证的基本功,但是在研究的观念与视野上还需要获得进一步提升,尤其在艺术学学科建设背景下,需要从“一般艺术史”的角度开掘话剧艺术的“整体性”和“独立性”,回归艺术本体史研究。伴随着艺术学理论学科化与学术‘精细化’研究的推进,其学术表达和研究方法,在学理层面上所形成的范式亦趋成熟,然而,在艺术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乃至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中越来越远离艺术本体,偏离艺术范畴的认知和认识,沦为哲学、美学、史学,乃至社会文化学、考古学和政治学的附庸,当下艺术学理论研究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值得警惕。艺术本体观意味着:(1)我们观察、研究的角度抱持着艺术的立场;(2)我们探讨的问题基于美学的层面;(3)我们论争的基础不能脱离艺术内在规律。之所以提出“重回艺术本体”这一议题,就是想纠偏艺术学理论研究认识上的偏差,使艺术学理论研究成为真正有内涵、有价值和有本体意味的研究。而这一本体性研究,不单是将话剧中各艺术要素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研究,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体现在艺术实践史中。谭霈生提出的“中国演剧学派”及郝戎提出的“中国演剧体系”,从真正意义上将演剧作为话剧的正式身份予以重点关注并展开其研究。因而,参与话剧演出创作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人员,都将得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构成话剧史研究的有机整体。这一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对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戏剧艺术,认清我们的过去,辨明我们发展的方向,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话剧艺术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将作为话剧史研究的牢固核心,使话剧史研究回到艺术性作为第一属性的轨道上来。从“一般艺术史”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思考作为演出艺术的话剧的历史研究,需要怎样展开书写?作为艺术作品的话剧演出,关注的基点在于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历史,作为文学史或运动史的话剧史应被审美史所替代。虽然在摆脱工具论,转向艺术自身的话剧史研究中,艺术性已作为第一属性而确立起书写线索,然而尚缺乏更进一步的关于话剧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历史研究。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本性在于审美,话剧演出并不缺少审美在场,但是在话剧史研究中,审美活动被严重忽视了。将话剧史置于审美视野中,可以对接自古希腊悲剧以来的西方戏剧创作、理论与评价,也可以直通中国社会活生生的内在生命体验与情感。其中体现的现代性是审美的现代性,民族性则是审美的民族性,非如此,不能将话剧艺术外接西方戏剧传统,内载国民群体情感,从一般艺术学角度接纳其普遍性与独特性。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作为核心的话剧艺术和话剧史研究,将挣脱作为一般材料的处境,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品格与美学价值以及研究者的鉴赏力水平,进而反哺艺术创作,摆脱创作与评价相割裂的境地,形成相辅相成的有益局面。

 

作者简介:


202436165821.png

 

姚佳根  文学博士,天津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副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美学、话剧史。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专著《重返“史诗剧场”:布莱希特戏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创作影视剧及舞台剧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