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作者: 来源: 点击: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业代码:130502)

面向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服务于儿童文化产品、文创产品IP开发及品牌视觉与农品设计,支撑产业发展,满足文化产业链多元化需求。培养具国际视野、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及跨媒介整合能力,能够在儿童出版、非遗形象、文旅品牌、农品包装等领域中从事绘本插画、IP策划、衍生品设计、农品包装创意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具备文化敏感性、创意思维与数字设计能力,能够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


IP策划


文旅品牌


农产品包装


培养要求

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正确价值观,尊重知识产权,恪守设计伦理,具备文化责任意识,能在设计实践中体现社会价值、生态理念与多元文化尊重。掌握图形语言、品牌视觉、数字传播等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图形表达与设计成果的能力,适应行业发展与跨媒介表达需求。具备综合运用图形语言与数字工具等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能提出有创意且具执行力的设计方案,并评估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具备发现问题并提出独特创意方案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能够综合图形、媒介与数字工具开展视觉表达实验,探索多元风格与文化价值,形成个性化设计表达。掌握信息采集、整理与分析方法,能使用数字工具与平台支持图形表达、用户调研与传播策略设计,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与传播效果。能准确表达设计理念与创意,掌握图形、文字及多媒体表达方式,具备与团队、客户及公众进行清晰沟通的能力,有效传达设计目标与价值。具备良好的协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在设计项目中与团队成员、客户等有效沟通,共同推进创意方案,完成目标任务。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语言差异,关注全球设计趋势,具备跨文化沟通与融合能力,能在项目中体现国际化视角,推动本土文化创新表达。具备自我管理与持续学习能力,能结合行业变化和项目实践更新知识技能,提升设计素养与综合素质,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主修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托OBE理念,已构建起以成果导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覆盖设计基础、专业技能、项目应用与综合实践四个层面,形成从理念认知到实际操作、从软件技能到整合输出的完整知识链条。基础课程如《构成》《图形创意设计》等,帮助学生打牢图形与形式认知能力;核心课程如《包装设计与印刷工艺》《IP形象设计》聚焦文化创意与品牌传播实战。实践课程按年级递进设置,涵盖《AE动态视觉表达》等技能型课程与多门方向模块课程。项目式教学贯穿多个环节,学生需在课程中完成项目提案、用户调研、设计执行与汇报展示等流程。学校依托多个实训工作室,与企业项目、大赛任务相结合,引导学生以真实命题完成创作,强化其综合设计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融合,保障学生毕业成果对接产业需求,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就业方向

传统与品牌设计领域:包括广告公司、设计工作室及媒体机构(如电视台、出版社),从事品牌视觉系统(VI)、包装设计、平面广告及出版物设计等。

文化与公共机构:可加入博物馆、美术馆、文旅集团等,负责展览视觉设计、文化衍生品开发、数字文博项目(如文物数字化展示、全息投影)等,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表达。

互联网与科技行业:UI/UX设计:为APP、智能硬件、车载系统等优化交互体验;

动态视觉与短视频设计:为内容平台创作信息流广告、动态海报、特效短片;

AIGC应用开发:利用AI工具辅助生成创意内容,提升设计效率。

泛娱乐与新兴科技产业:游戏与影视公司:担任角色原画师、3D场景建模师、特效合成师,参与动画电影或游戏项目开发;

元宇宙/VR/AR领域:设计虚拟空间、交互装置或数字孪生场景,需掌握引擎开发(如UE5)与空间交互技术。

自由职业与独立创作

成为插画师、动态设计师或IP创作者,通过平台接单或开发数字藏品(NFT)、个人艺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