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专业
作者: 来源: 点击: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公共艺术专业(专业代码:130506)

公共艺术系历史沿革与发展规划

公共艺术专业始建于2013年,隶属于动画与数字媒体学院。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 31 名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6人,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厚的专业知识支撑;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达 27人,为专业注入了前沿的学术理念与创新思维。专业秉持“产学研创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突显“以德铸魂、以文化人、以创带教、以产促学”的办学特色,依托双师型师资融入产业前沿。专业与多家优质企业合作实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共建”,产学协同育人,构建“一条主线、两个课堂、(3+1)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创新设计思维与前沿理念,强化专业技能与基础理论,锤炼系统设计实践与研究能力。


师生部分获奖


面向公共艺术产业的多元需求,专业设置了多个专业方向包括如数字展厅及陈设设计、文旅创意空间设计、城市更新与智能交互设计;掌握公共艺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的能力,能从事设计研发、顺应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的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及在全国各级市政规划局、各类展馆、展览展示设计机构、建筑和规划部门、城市景观设计院所、室内设计机构、旅游产品开发机构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系部成立与专业布局

为响应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更新战略,设立专业特色方向,围绕“艺术赋能空间、科技激活文化”的培养理念,通过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艺术人才。

三大专业方向具体内容如下:

 数字展厅及展陈设计:聚焦数字化展览与博物馆设计,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培养能够打造沉浸式展览体验的专业人才。

文旅创意空间设计:以文化旅游项目为核心,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手法,培养能够策划与设计文旅空间的艺术人才。

装置艺术与智能交互设计:结合智慧城市发展需求,运用智能交互技术(如物联网、AI)改造公共空间,培养兼具艺术审美与技术能力的跨界人才。



(二)学科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

公共艺术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构建特色发展支撑体系:

学科交叉融合:联动数字媒体技术、环境艺术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开设“文化空间策划”、“交互装置设计”、“乡村旅游开发与民宿设计”等交叉课程。

实践平台支撑:公共艺术系开设多个工作室,建立公共艺术实验室、地域文化与环境系统实验室、微景观设计实验室等特色教学空间,提高学生专业度与实践能力;搭建“大岭后”、“上仓”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社会的实习平台,促进学生就业与专业提升;贯穿“实训教学、落实就业”的培养思想,依托“1+2+N”实践教学体系(1个基础年、2个专项年、N个实战项目),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上仓镇文旅升级设计


渔阳古街2024龙年美陈设计


画院设计及施工落地


(三)培养目标与社会服务

专业基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营建、空间设计与品牌推广、城市更新与景观生态设计领域,培养胸怀家国、德才兼备、精艺尚美、具有专业技能与基础理论、创新设计思维、前沿设计理念以及系统的设计实践和研究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能够在室内、建筑与景观环境、虚拟空间等行业从事设计、教育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发展趋势与未来方向

基于智慧城市与沉浸式技术的普及,公共艺术系未来的发展将落实“多元融合、校企深度联动”思想。

课程体系迭代:增设“空间信息可视化、人居环境基础、参数化设计、人工智能导论”等前沿课程,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AIGC在创意设计中的应用,重视学生创意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企深度联动:与文旅企业、城市规划机构合作,开展“城市微更新”“数字文旅体验”等项目,提升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打造京津冀公共艺术人才培养高地。

公共艺术专业发展是学校对接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艺术与科技融合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未来将持续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公共空间活化输送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