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简介
作者:产业学院 来源:融媒体中心 点击: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2日


学校根据“以德铸魂、以文化人,以创带教、以产促学”的办学特色,聚焦传媒文化事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成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作品创作、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在主管校领导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校院分层管理,构建校内产业中心的实体化运营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发展,开展产业成果项目。产业学院下设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各二级学院产业中心;二级学院建立产业中心,接受学校产业学院指导,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产业学院是天津传媒学院校级实践教学团队,立足天津、瞄准产业、服务京津冀、辐射全中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提升“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


产业学院主要建设内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以德铸魂、以文化人,以创带教、以产促学”的办学特色,面向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分类发展、相互衔接、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的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精确分析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供需要求,整合相关学科专业,选准具体服务的产业链、创新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区域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探索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建设路径。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产学全过程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创新机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创新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加强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的建设。以行业企业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在产业学院中深化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建设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一流课程”。

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实习实训体系,推进全方位产教资源共享,构建一体化实习实训平台。依据专业特点,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创作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高新产业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平台,建设兼具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创协同的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社会组织、企业业务骨干到学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学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强化校企联合开展产品创作、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一批创新成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应用学科优势、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创”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完善产教融合机制。通过产业学院建设,着力打造“产、学、研、创”实体性教育平台。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强化学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