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名师讲堂】我校举办《紧跟时代、科艺融合、特色优先,大视听类专业必将生机盎然》专题讲座

作者:图/刘青云 文/侯雪莉 来源: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1日


2025年5月21日,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科研与国际交流处在科文楼A409会议室联合举办了《紧跟时代、科艺融合、特色优先,大视听类专业必将生机盎然》专题讲座。讲座特邀浙江传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影视实验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胡一梁教授主讲。我校执行校长李晓华,相关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及教育主任聆听讲座。讲座由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姚雷主持。


 

《紧跟时代、科艺融合、特色优先,大视听类专业必将生机盎然》专题讲座



浙江传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影视实验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胡一梁教授主讲


2025521213440.jpg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姚雷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胡一梁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视听创作实践、高校人才培养及实验室建设展开深入分享。他指出,现代社会中90%的信息交流通过视听媒介实现,电磁波与云计算技术将人类带入全时全域的信息交互时代,这种变革使得传媒专业从服务特定行业转变为服务全社会,传统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面临转型压力。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我们的传媒专业应该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技术的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


 

胡一梁教授


讲座中,胡一梁教授强调,当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应注重轻量化、智能化和综合性,以适应千行百业的服务需求。同时,为适应新时代授业新形势,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学习新技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

在传媒人才核心能力重构方面,胡教授提出了认知升级的三维模型。一是持续学习能力,通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构建知识迁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在新技术消化吸收与旧知识体系改造能力。二是社会连接能力,强调横向课程实践项目参与和个人创作相结合,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备行业前沿实践经验,实验室建设需对接企业真实需求。三是情感交互能力,在智能时代,人际沟通中的情商价值愈发凸显,专业教师在教课授业的同时,也需着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激发等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软实力。


20255212141401.jpg


20255212141403.jpg


20255212141402.jpg



在场领导老师与胡教授展开深入交流


讲座结束后,在场领导老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师核心能力培养等话题,与胡教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胡一梁教授的分享为传媒专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传媒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验室建设、加强产教融合等举措,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